关 学 学 人 与 易 学
西安 刘学智
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其源头皆可追溯到《六经》,而易为《六经》之首,故易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发生过巨大的影响,这是大家的共识。在有宋一代的新儒学理论建构中,以易立说也是理学家阐发义理新意的基本路向。马宗霍指出,宋代道学之易学,是“张子羽翼之,二程扩充之,至朱子而始大。然要不外乎象数与义理两派。”王夫之说:“盖张子之学,得之《易》者深”,“张子言无非《易》”(《张子正蒙注》)。作为宋明理学重要地域性学术流派的关学,无论其创立者或其后学,在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与易学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这里简单举几例,以说明关学学人的易学情怀。
一、关学创始人张载的学术思想乃“以易为宗”
《宋史·张载传》说:张载之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宗有根本、本源、宗旨等义。张岱年说:张载“比较用力研究的是《周易》,他以《易传》为根据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张载早先著《横渠易说》,而后完成了他的重要著作《正蒙》,说明张载“造道”是从易理入手的。其哲学思想之成就,从其建构的“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和“性道为一”的心性论体系来看,正如冯友兰所说,乃是“系从《易》推衍而来”的。
何以说张载思想以易为宗?
其一、大家知道,在宇宙论上,张载不同于二程的地方,是以太虚之气为本的。据朱伯崑先生的研究,张载气论源于汉易卦气说,他受到汉易以阴阳二气解易传统的影响。虽然他与周敦颐都受到汉易气论思想的影响,不过周敦颐强调“以阴阳五行的消长化成万物”,有生成论的特点,而张载主张“宇宙的自身即是太虚一元之气,此气之聚散离合,即为显灭之由来。”也就是说,他没有以太极生阴阳、四象、八卦进而生成万物的宇宙生成论思路前行,而主张宇宙自身即“太虚一元之气”,走向了以气之聚散说明万物存在的“虚-气”本体论。这一思想是来自易理的启示。《易·系辞上》又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张载阐发说:“圣人仰观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无之故’。”他从大易不言“有无”而言“幽明”,体悟到“幽明”是因气之聚散而有有形与无形之别,因气之散与聚而有隐显、幽明之象。张载由此悟出太虚之气的聚散方为一本与万殊之关系,由此建立了以“虚-气”为本的宇宙论。
其二、张载以气化的过程为道,此亦得之易理。《周易·系辞下》:“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是说探究自然规律和万物变化之道的神奇,了解社会变化的规律,这是人最大的德行。张载以聚散的“推荡”而有“化”与“神”之变化,此变化的过程即道,并将“神化”视为气的两个重要的特性加以发挥。他认为,阴阳之气的神妙作用就是“神”,阴阳相互作用而引起事物的变化就是“化”。易之上篇之首讲乾、坤二卦,旨在说明天地气化之道。下篇之首讲咸、恒之卦,旨在述男女相感形化之道。张载认为这都是气的运化之道。
其三、张载“性与天道合一”的心性论体系是在易理框架下,结合《中庸》得以阐发的。
“性与天道”在《论语》中仅见一次,但张载何以非常如此看重,并对之做了充分地阐发,且在此基础上形成张载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架构,这一点亦因其受到了易理的启示。在他看来,“易乃是性与天道,其字日月为易。易之义包天道变化”(《横渠易说·佚文》)。“易”字上为日,下为月,其本身就蕴含着天道变化之意。张载认为易的核心是“性与天道”,由此提出“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的心性论命题,这成为张载哲学思想的核心。他进而对大易中提及的“穷神知化”“穷理尽性”两个命题做了系统阐发,由此建构起他的“性道合一”的思想体系。其“知礼成性”“一物两体”等思想,也都是在易之“天人合一”“天地设位”、阴阳学说基础上而得以阐发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这一命题,是张载首次在“性道为一”这一心性论的意义上提出的,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正蒙·乾称篇》)。
其四.《西铭》、“四为”说也与易有密切关系。
从《西铭》的思想渊源来看,如民国时期学者缪篆所说:《西铭》“本儒家《孝经》,参以易理”。《周易》讲八卦,有父母卦、六子卦,《西铭》说“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者,以为人是藐小的,同天地没有间隔地处于其中。《说卦》称“立天地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谓之“三才”,《中庸》所谓“至诚与天地参”也,《孝经》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由此张载从易的“天人一体”遂引出仁孝之理。这样,“民胞物与”“尊老”“慈幼”“希圣”“希贤”等各种具体的德目也就顺理成章地得以阐发。可见,《西铭》所倡导的“仁孝”之理来自《孝经》《论语》,而其乾父坤母的天人观和“天人一体”的观念则受到《易》理的启示。张载在此基础上阐发的“民胞物与”思想,正是我们今天建构人类命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渊源。
“横渠四句教”其首句“为天地立心”,也是由易理立论的。对于此句,古人常以“立天地之心”释“为天地立心”。何谓“天地之心”?“天地之心”一说最早见于《周易·复卦·彖传》,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张载发挥《彖传》说:“大抵言‘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德曰生,则以生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地雷见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心惟是生物,‘天地之大德曰生’也。”(《易说·上经·复卦》)天地以生物为本,其“心”即其意向所指乃“惟是生物”,即天地生养万物,体现了天地的仁爱之德,故仁德就是天地之“心”。关学学人马志强说:“天地本无心,以圣人之心为心。”圣人之心是什么?就是仁爱之心。马一浮对此也有明确的解释,他说:“天地之心于何见之?于人心一念之善见之。故《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他又说,“仁民爱物,为天地立心也”。
以上说明,张载思想其源在于易,其思想体系建构也本于易。其解易既有象数的倾向,而更偏重于义理。
二、张载的后学及明清时期关学学人也大都承继了张载重易、以易立论的传统。他们有易学方面的多部著作,如吕大临的《易章句》,李复《潏水集》中有多篇关于易的内容;吕柟《周易说翼》,韩邦奇更长于易,著有《易学启蒙意见》《易占经纬》,马理著有《周易赞义》,杨爵著有《周易辨录》等。从目前所存的文献看,除韩邦奇兼义理、象数之外,大多主讲义理,且多引人事以明之。此举李复、吕柟、韩邦奇为例以说明之:
1.李复。李复是张载的弟子,他以易理建构起宇宙论的体系。他吸收汉易卦气说,把易卦与气相结合,在《潏水集》之《答辛祖禹书》《答辛祖德书》《答曹鉴秀才书》等篇中,对此有非常详细的分析。其所用的方法即“以月之阴阳、日之阴阳、时之阴阳、卦与爻之阴阳,参而考之,兼之以气候而用之”(卷四《答辛祖禹书》)。并概括地说:“卦虽各有体,其气交通,八卦二十四爻,阴阳各一十二,
其气旁通,此爻之取象于此也。”形成自己独特的卦气说。此外,马理著有《周易赞义》,“其书虽参用郑玄、王弼及程朱二家之说,然大旨主于义理,多引人事以明之。”(《四库提要》)
2.吕柟。吕柟是明代中期关陇之学的代表学人,其学属河东一系,其讲学是时与王阳明齐名的学者,黄宗羲说“时先生讲席,几与阳明氏中分其盛,一时笃行自好之士,多出先生之门”(《明儒学案•师说》)。吕柟著有《周易说翼》,该书“录其问答之语而成,每卦皆有论数条,专主义理,不及象数。”(《四库提要》)
3. 韩邦奇。韩邦奇是关学三原学派的著名学人,著有《易学启蒙意见》《易占经纬》等易学著作,其方法乃兼义理与象数。《四库提要》谓其《启蒙意见》:“所列卦图,皆以一卦变六十四卦,与焦延寿《易林》同,然其宗旨,则宋儒之易,非汉儒之易也。”该书之编次内容,与朱子《启蒙意见》同,是对其所做的进一步阐发,并对易学做了进一步的修订。尤重视图书,认为“图书者,理之舆也,辞之方也,数之备也,易之显也。”以为易乃理、辞、数、象四者相结合的表现。他还把“河图”“洛书”与易之两仪、四象、八卦、五行等相贯通。书中通过“本图书”“原卦画”“明蓍策”等论述,将其易理加以展开,不仅论证了《河图》与《洛书》相通,还论证了《河图》与易八卦相通、《易经》与《尚书》相通。而其《易占经纬》则“专阐卜筮之法,以三百八十四变为经,四千九十六变为纬,经者易之爻辞,纬取《焦氏易林》附之,占则一以孔子占变为主,盖言数而流于艺术者也。”(《四库提要》)韩邦奇对易理的阐发极为精细,是明代关学学人对易理阐发最有特色的学人。与其同时同为三原学派的杨爵,“其训解,则六爻及彖传象传”“其说多以人事为主,颇剀切著明,盖以正直之操,处杌陧之会,幽居远念,寄托良深。”(《四库提要》)
以上三例已可看出关学人对易有很深的情怀。
(作者简介:刘学智教授,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理事、学术委员、顾问联络委员会委员,中华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 陕西省孔子学会会长、陕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陕西关学与实学研究会会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