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易学文化 服务百姓生活 欢迎访问:蓬莱周易研究会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本会简介 老师介绍 论文实例 易学动态 养生保健 传统文化 联系我们 周易资料 网站公告 网上书城
◆周易天地 ◆老子道德经 ◆网上书城 站内搜索
蓬莱周易研究会 >> 论文实例 >> 传统文化中的无形生有形 :
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中的无形生有形
时间:2021-12-08 来源:蓬莱周易研究会 阅读数:6674 次 【收藏本页

传统文化中的无形生有形

                 李洪陵


儒学、佛学、道经,都是植根于自然科学的原始学术文化,以“无形生有形”而立论,以解释天地造物、生物的自然规律为根基,以教导人们顺应自然规律、修行进德为终极理论,是世界发展史上价值颇高的传统文化。

原始的科学文化,是传统文化强大生命力的源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文化,首先是植根于朴实的自然科学文化;特别是被古今封建迷信文化迷彩的《周易》文化,其实质是揭示宇宙间自然万物生命周期运动规律的学术文化,同上述三大文化一样,是哲学经典,是科学文化;从源头与实质上讲,是时代性的先进文明文化,而不是迷信文化。

用现代的名词说,释迦牟尼、老子、孔子,都首先是自然科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然后是教育家、哲学家,其后再被人奉为宗教创始人等。古圣贤传播的是先进文明文化,他们都反对落后的宗教迷信文化。利用他们的名气和思想文化,搞封建宗教迷信文化,是后人所为,并非是他们原本的理念。

三大传统文化一致认为,宇宙间自然万物(包括人)的性命,都有两种生存情式,一是有形的物象,二是无形的物性。物象变化,表现物性规律;物性演化,主导物象千变万化。现代科学研究,从研究有形物象入手,寻求物质变化规律,自谓是在真正进行科学研究。三大传统文化的创始人,都是从无形物性入手,通过探讨物象规律,总结出物性规律,从而指出人们按照规律行事的必须然性,也就是教化人们注重道德修养、敬畏尊重自然规律、长生宽容慈悲善良之心,这应该是更为朴实全面的科学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中,习惯用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生克制化、泄和触、融规律,分析认识宇宙间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性命运动;用十天干、十二地支作为符号,分别标示阴阳五行特性;通过干支反复组合,表示阴阳五行运动规律。四柱命学,通过人初生时的年月日时无形气场特性,分析人的命运,这种时间无形气场特性,是用干支符号做标识的。

因为传统文化以“无形生有形”而立论,所以常被称谓为玄妙文化,也常被人错认为是迷信文化。

本文论点可能大了一点,也可能被人斥为:“大言不惭、哗众取宠、荒唐谬论。”故而下文将通过解读古文求证以上观点。


儒学中的道器与易及太极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左传》),是儒学大纲。五经主讲经、传、史、哲,四书主讲人伦、修德、进学。《周易》是五经之首,主讲天道、地道、人道,也就是天地人间的自然运动规律。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也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儒家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源于《周易》。孔子晚年读、学、解《周易》,思想有了飞越很大的升华,犹如释迦牟尼35岁开悟,悟出了天、地、人生化规律。

“周”指周期,“易”指变化,“周易”指周期变化。《周易》成书,揭示了宇宙间自然万物的周期运动规律。《周易》分《易经》、《易传》两部分,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而成书。古人画阴阳符号作成八卦;周文王演出六十四卦,注解卦、爻辞,《易经》成书。孔子讲述《易经》,弟子们记载,十翼成文,作成《易传》。

《周易系辞下》讲:“昔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儒家论定《周易》成书,源于对物质世界的观察。因此说,《周易》作者是唯物论者。

儒家以“无形生有形”立论,把无形物质称为“太极”、“道”、“易”、“气”,把有形物质称“器”、“物”。《周易系辞上》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后世儒家对“道”、“器”解释诸多,一致认为,道是无形的物质,能生养开通万物,器是有形的物象,表现道的气性。道不离器,道非器不形,器非道不离。有物必有道,有道必有器。又讲:“《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儒家也把无形物质称为“气”。北宋张载《横渠易说》讲:“盖为气能一有无,无则自然生,气之生即是道是易。”总之,儒家认为宇宙物质分有形与无形,相互生化,演出大千世界,这就是典型的唯物论观点。

《周易系辞上》讲:“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讲述的是宇宙万物生命运动规律。《周易》把生成宇宙的无形物质力量称为“太极”。太极是宇宙中原有的极性,两仪指阴阳,四象指老阴、老阳,八卦指乾、兑、坤、离、巽、震、艮、坎卦,都指的是无形物质。

无形物质演化生成的过程,就是宇宙生成的过程。作为宇宙中的物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都有这种生生过程,这就是物质运动规律。

儒家学派受《易经》启迪,明白了天道、地道、人道,解《易经》阐明宇宙间自然万物(包括人)生命规律,从而使《周易》成为哲学经典。

《周易》是儒学理论的纲领。认识宇宙间自然万物生命运动规律,是儒家学派的宗旨。《论语》等四书,主讲人道规律,是对人的教化。古史传孔子教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射、御、书、数都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虽然现在见到的内容很少,但是仍说明孔子是注重教理工课目的。后人研习儒学,多注重人伦文化,不知讲人伦文化,只是儒学的一部分内容。


《道德经》中的道与名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一部哲学经典,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道德经》首先讲的是道生成宇宙的规律性,然后讲人尊道修德的价值意义。“道”无形,也称“无”,是生成宇宙且作用宇宙间自然万物生命运动的力量。“名”有形,也称“有”,是宇宙间自然万物的形象和名称。二者相互作用,演绎出自然万物的千变万化、生生不息。

《道德经》开篇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意是:道有运动规律,有正常规律,也有非正常规律。名有常见的物象,也有不常见的奇特物象。道是无形的,也称无,是先天存在的。有了道,宇宙间自然万物才开始运行。名是有形的,也称“有”,是万物生成的标志。认识“无”的方法是,观察物质运动的奥妙。认识“有”的方法是,观察其动向。无与有,也就是“道”与“名”,同是宇宙间的自然物质,只是形态不同,其运动规律变幻莫测、无有穷尽,其中的学问玄之又玄。这是宇宙间物质运动的真正规律,是认识万物生命规律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意指:“道”是存在于宇宙间的物质,存在于宇宙生成之前,无形无名,看不见摸不着,能感觉得到,有很强的独立生命力,可主宰宇宙中的一切,老子给它起名为“道”。……人依存于地,地依存于天,天依存于道,道依存于宇宙自然运动规律中,道是宇宙间的自然力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讲的是宇宙生成的起始与发展过程。“道”先有极性(生一),然后生出阴、阳二性,阴、阳二性生出三性,三性相互作用,有了平衡运动条件,产生万物。万物抱负阴阳,在道的充盈中,有了强大的生命力。这讲的是宇宙生成过程,万物作为宇宙间的分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都有这种生成过程。大如太阳系,小如人自身,都是在这种规律中生生演化。

《道德经》分《道经》、《德经》两部分。《道经》主讲道生宇宙万物的规律及人对道的依存、依赖性。《德经》主论人生修身进德的必须性、必要性,也讲了政治法则。

《德经》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这是老子对人类社会现象的感悟,体现了老子辩证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同时指出,道隐无形无名,始终如一,遵道而行,善为多成。

《德经》论修德,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定天下等。每分类论德,先强调道的主导作用。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而敌自服也,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高人处事,善成于不争,这既是才能又是德行,是在顺天道。

最后一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内;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顺应天道,有利无害。人尊天道,才是圣人之道,准则是为而不争。

老子论道明显透彻,道是无形力量,主导着宇宙间自然万物的生命运动轨道,顺者兴旺,违者衰亡。老子讲“无为”,不是讲无所作为,而是强调为而不争、无为而治。“无为”,是指不可与自然规律相违背,要顺天道而作为,也就说,顺应自然规律而作为。

老子讲述的是自然规律与法则,阐述的是自然社会现象,强调的是人尊道修德的重要性、必须性。

后人学习《道德经》,自组宗派,形成宗教,走的是狭隘学术之路。修道成仙、捉妖弄鬼,更是邪门歪道,与《道德经》精神格格不入。


佛学中的空与色


佛祖认为,宇宙间一切有形物质皆空相,也就是“五蕴皆空”,有形物质为“色”,无形物质为“空”,空与色的相互作用,是宇宙间万物生命运动的总纲。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的总纲,佛学的精髓,是对佛教经文的总概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概述的是宇宙本性及面貌,讲的是宇宙物质运动真谛。认为宇宙物质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无形世界,谓之“空”;二是有形世界,谓之“色、五蕴”。把人们认识世界的高智慧能力、水平境界,称作“般若波罗蜜”。把生命的高境界、良好归宿称为“涅槃”。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在“空”与“色”的不断轮回中进行生命运动,“空”与“色”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存在形式,但是在相互作用中共存。“空”是性命的根本、归宿、高境界,“色”是性命运动的短暂过程,是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促动宇宙中万物运动的力量存在于无形状的“空”中,表现于有形的“色”中。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解读大意:

在自己观察、学习、觉悟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向那些觉悟境界很高的人看齐,当达到高智慧、高觉悟境界时,就能意识到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空”相,一切物象都在“空”的主导下进行生命运动。具备了这种智慧和觉悟,就看透了宇宙间物质真相,可正确对待一切苦难,也具备了解除苦难的能力。

舍利佛是高智慧的人,他对宇宙真相认识深刻且准确。即:宇宙万物性命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有形物象,称作“色”;一是无形物性,称作“空”。色与空相互作用,演化出宇宙间万物的千姿百态,生生不息。色相无异于空性,空性也无异于色相。“色”表现的是空的特性,“空”决定“色”的形态变化。在世间所有感受、想象、作为、认识到的,都是这个样子。

舍利佛对“空”的认识准确深刻,“空”是无形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来源于“空”,“空”存在宇宙间,是宇宙间的自然力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的特点是无形,是自然运动的力量,是无穷尽的,是无生命轮回的。即: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只有认识到“空”的存在形式、运动特点等基本概念,才算觉悟到了宇宙真相,才能教诲人们更好地把握人生。有了这样的高智慧、高境界,才能有良好的心性,无有杂念,无有私欲,即: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性命终归为良好的高境界中。

古今觉悟到宇宙真相的佛,都具有高智慧,分三层境界: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得到第三层佛果,才能达到无上高的境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对宇宙认识最真、最明白的经,认识到此经的价值意义,能解除一切苦,这是真谛,没有虚言。

学习《心经》,觉悟宇宙真谛,具有高智慧,达到高境界,都很重要。人们应该努力学习、提升、前进,以高智慧认识宇宙、觉悟宇宙,达到明了宇宙境界、解脱自我的境界,这才是修成正果。

释迦牟尼35岁开悟成佛,悟出了什么?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金刚经》的记叙中看,他悟出了在有形世界背后,还有无形世界。无形世界空而无形,生成宇宙并且主导着宇宙间一切物质的生命运动。相对无形的“空”来讲,有形世界的生命现象是虚幻、短暂的、无能为力的。《金刚经》反复记叙了释迦牟尼有关一切有形物质及所有人造法规皆虚幻的论述。如:“如来说众生非众生,名众生,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结尾处四句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金刚经》的核心内容,也是释迦牟尼的思想精华。

《华严经》讲“又复空无自相,约色以明。”是讲空无相而有性,通过有形物体显示其性。佛六世祖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指一切物相,本质都是空性,源于空性。

释迦牟尼教导人们认识无形世界的存在与作用,指出“空”是自然运动,是“色”变的主宰。人们不可拘泥于形而下学,更不可迷信“色”的能量,也不可私欲熏心,靠供奉神佛求保佑。指出:“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解读佛教原经中方知,释迦牟尼悟出的是宇宙真谛,是自然规律,并没有迷信之说。后世拜佛、学佛者,迷信及利欲熏心者众多,借此演绎神鬼故事的也多,其实这都与释迦牟尼的智慧、觉悟、思想格格不入。

由此可见,那些一味靠供奉佛、菩萨像、磕头、烧香、念经,求保佑者,并非是真正入佛门之人,只是表示对圣人的崇拜、缅怀和敬仰而已。如果通过供奉圣贤形式,表示自己对佛教的虔诚,并且时刻告诫自己尊佛道而修行进德,到是进步的表现。

可以说,无论学、觉、拜、修佛道,不懂《心经》、《金刚经》、《华严经》,不修行进德,永远入不了佛门。


近代伟大科学家的晚年思考


世界近代的伟大科学家,在坚信自然科学的同时,也多有宗教信仰者,虽然口念上帝,但是大多数人不相信有人格化的上帝,更怀疑原始宗教故事的真实性。

爱因斯坦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坚信宇宙的秩序可以通过这些规律得到揭示,而人类可以借助理性来理解自然界的规律。爱因斯坦强调过:相信那些对于现存世界有效的规律是符合理性的。

牛顿说:在没有物质的地方有什么呢?太阳与行星的引力从何而来呢?宇宙万物为什么井然有序呢?行星的作用是什么?动物的眼睛是根据光学原理设计的吗?岂不是宇宙间有一位造物主吗?

牛顿认为,地心引力解释了行星的运行,但并不能解释是谁让它们工作的;上帝统治一切事物,知道可做或能做的一切。牛顿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并允许自然法则统治世界,而不是干涉世界;世界在自然规律的控制中。

杨振宁说:“如果你所谓的上帝是一个人形状的,那我想没有;如果问有没有一个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因为整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的……这些不偶然、力量这么大、影响这么大的东西,是哪来的,你可以随便取一个名字,假如这里面没有一个人的形象,那我想大家都会接受……假如一定要加一个人的形象,这是你的自由,但这个是没有根据的……”。

伽利略,意大利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是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合贯通了数学、天文学、物理学三门知识的科学巨人。他是虔诚相信上帝的人。

伟大科学家们都是智商极高有丰盈慧根的人,他们认识到有秩序的世界、有规律的自然世界,必然有促动生生不息运动的力量,也就是造物主。这种力量通常被认为是上帝,但绝不是人格化的上帝,应该是无形的宇宙气场,是自然力量,等同于中华传统文化认识的“道、太极、易、气”等。


传统文化的共性


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在认识宇宙起源和主宰万物的力量方面是一致的,都认为在有形世界里,还有无形力量在起主导作用。对待这种无形力量,人们在取名字时稍有不同,佛家称无形力量为“空”,把觉悟到这种力量的人称为佛、菩萨;道家称为“道”,把觉悟到道生万物规律的称为道师;儒家称为“太极”、“道、易、阴阳、气”,把认识到太极生化规律的称为圣人。

宇宙间物质分有形、无形两种存在形式,所有有功能而看不见、摸不着、听不见的物质,都属于无形物质,今人又称暗物质。例:作用天体运动的力量(包括银河系、太阳系、地球、月亮运转力量)、促动风、雪、雨、雾、雷、电气候变化的力量等,都属于无形物质。磁场、电波,动植物情感、意念等,也属于无形物质。所有摸得着、看得见、听得到的都属于有形物质(包括现代量子力学研究的微粒子)。物质有形象,是暂时的,是有胎生旺衰死绝轮回的;无形气场是自然存在的,是在运动中主导万物进行生命运动的。这也是三大传统文化的共同观点。

三大传统文化都首先讲的是万物生命根源,然后讲人生的价值意义。

佛家教人“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有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是指人们多明白道理,去掉私欲,才能与世间和谐,到达理想境界。佛教强调修戒定慧,教育人以慈悲为怀,常怀善良宽容之心。

老子强调人要顺自然规律而行:“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儒家讲中庸、中和、和谐,认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万事万物,融合为贵;又强调阴阳平衡,则万物生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仁礼智信、忠孝节义。”

是儒家要求做人的准则,一部《论语》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当今我国领导人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也是对三大传统文化教人进德修业的高度概括,是古今人类文明的标准,是建立文明社会的标志, 是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观。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着昌逆者亡。”这也是无形世界促动下有形世界的运动规律,真正履行者必兴旺,虚伪应对者必衰,违者必败亡。

无形的自然气场(道、易、空),就是宇宙间自然万物的造物主,因为气场无形,又是无所不能的造物主,人们对它产生无限的不解及崇拜、信仰、迷信是正常的,有不同的理解且取了不同的名字也情有可原。

世界文化同根同道,殊途同归,宇宙万物始于“道生一”,终于“归一返道”,在不断轮回中运动。

传统文化讲万物生源,属于原始的科学,强调人们进德修业也属于哲学范畴。


传统文化的小异


三大先贤出生的时代不同,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环境、地域不同,因此产生的世界观也是有所不同的,包括言语文字形式、着重点等方面都有些不同点。

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公元前643年前的中印度,出生于王家贵族,像这样的人,一生中的基本生活是没有可忧虑的。尽管他成年后“终日出入往返,着衣吃饭,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了解天地人之情,但是对于普通人吃穿住行来源之艰难仍欠深刻体会。故他传佛道时,重于讲天道无形、人之修德、因果关系、菩提萨埵,轻于讲人之奋斗创业,更少讲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斗争。

老子(李耳)诞生于公元前571年,出生于书香贵族之家,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是一位饱读经书、博学多才的人,因此他早期透彻觉悟到天、地、人生存规律。老子曾对孔子讲:“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像老子这样的人,对于饥寒交迫、病祸灾穷缠身的贫困人的愁烦,是欠体会的,老子的著作中少有关于如何解决这方面问题的论证。

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孔子的青少年时代是坎坷、贫困的,因此他对普通民众的基本需求是了解的,他的人生阅历较为丰富,感慨也多。  

孔子与释迦牟尼、老子的小异之处,是强调人奋斗立业。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自然无形之气,生养的宇宙万物既有共性也有不同之性,人类也是一样,共性是大同,不同是小异,都是无形生有形的结晶,这是认识世界基本的法则,也就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可谓“行深般若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蓬莱周易研究会”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蓬莱周易研究会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蓬莱周易研究会”。
任何企事业媒体或个人对本篇文章有异议,请联系客服电话: 传真: 解决。
相关资讯
·唐蕃时期易学观念在吐蕃的传播及影响
·关 学 学 人 与 易 学
·先秦至西汉数术易学考论
·论《伏龙经》阴阳宅风水——阳宅
·疾病探源——精神病 肝病 心脏病
·《周易》占筮之我见
·珍 惜 人 生
·传统文化中的无形生有形
·纪念高亨先生诞辰120周年
·大数据下的易学世界化

精彩推荐
蓬莱周易研究会成立30周年庆典  暨
蓬莱周易研究会成立三十年庆典合影
蓬莱周易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会
蓬莱周易研究会成立三十年庆典掠影
关于举办风水学习班的通知
蓬莱周易研究会成立30周年庆典  暨
授予刘彬教授为蓬莱周易研究会名誉
举办《阳盘奇门遁甲培训班》的通知
唐蕃时期易学观念在吐蕃的传播及影
关 学 学 人 与 易 学
热门文章
·蓬莱周易研究会简介
·2017中国蓬莱易友交流联谊会邀请函
·联系我们
·王忠贵老师简介
·中华七星神数断命简析
·大玄空风水实例
·张绍金老师简介
·售 书
·《八字揭秘》(连载30)
·吕泽进老师简介